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
黄台吉行事雷厉风行,对战场形势判断精准。此人,是个百年难遇的奇才。领兵打仗,黄台吉的战术堪称一绝。
不打没把握之仗,既然知道没有把握攻下锦州城,那他此行前来的目的是什么?
不管了,反正黄台吉已经退兵。或许他知道获胜无望,急匆匆的退兵了吧。洪承畴这么想着,所有人也都这么想。
北撤的黄台吉,带着他的八旗骑兵,准备和蒙古军队再次联合,进攻长城的隘口。然后兵分两路,和多尔衮分别进攻山西和陕西两地。
己巳之变的时候,黄台吉就是取道蒙古,到了蓟州镇的龙井关和大安口之间。
当时黄台吉就把兵力分成左右两翼,突破了龙井关和大安口。
这次,他不敢再冒险。而是直接取道山西,然后再让多尔衮的军队继续西进,到陕西。
到时候在陕西和山西两地同时开花,即便是明军掉头回援也来不及了。
而朱兴明在张家口的部队,是离着山西最近的。陕西,则由孙传庭镇守的潼关万余秦兵。
局面是相当的危险,首先兵力部署上。黄台吉的八旗大军加上蒙古骑兵,共计十万余人。
而朱兴明的虎贲军,仅有三千。你的本事再大,三千人也不够八旗骑兵塞牙缝的。
陕西的孙传庭也好不到那里去,他的秦兵也仅有一万多人。所以,如果黄台吉取道蒙古成功,陕西和山西两地,依旧是危险至极。
蒙古诸部的察哈尔亲王阿布奈,还有札鲁特与巴林等人,率领蒙古骑兵三万余人,加入了黄台吉的队伍。
阿布奈向黄台吉建议:“皇上,咱们若是想进攻山陕两地,需尽量的往西。要知道,明军之前吃过咱们的亏,长城防线布置了不少的兵力。尤其是蓟门关一带,明军依仗天险,很难攻破。”
其实,当年的己巳之变中,蓟辽督师袁崇焕对后金绕道蒙古进攻北京的举动已有所料。为此,袁崇焕曾正式向崇祯皇帝上疏,说:“臣在宁远,敌必不得越关而西;蓟门单弱,宜宿重兵。”
袁崇焕看得很清楚,蓟门比较薄弱,应当设重兵把守。
不仅如此,袁崇焕又上了一道奏疏,说:“惟蓟门陵京肩背,而兵力不加。万一指蒙古为向导,通建奴入犯,祸有不可知者。”
因为宁锦防线坚固,黄台吉打不破,就会以蒙古为向导,突破长城,来威胁北京。但是,袁崇焕的两次上疏,都没有引起崇祯皇帝的足够重视,不幸的后果被袁崇焕言中了。
如今,明军在长城防线都已经部署了一定的兵力。若是照之前的路子干,对清兵非常不利。
是以,黄台吉最终采用了阿布奈的建议,继续往西。寻找明军防御的薄弱点,直扑明军陕西与山西两地。
黄台吉的大军最终取道蒙古,明军对此一无所知。这次黄台吉出兵极为谨慎,明军在关外的探子们都没有得到任何的线报。
而朱兴明最终也离开山海关,带着虎贲军西进张家口。虽然朱兴明依旧没有摸清楚黄台吉的意图,但他总觉得要出事。
出事也绝不会是关宁锦防线,因为关宁锦防线此时固若金汤,黄台吉根本打不下来。那么,虎贲军去驻守张家口,总是没错的。
这一点朱兴明很清楚,双方的势力如今早已今非昔比,此消彼长。明军,不怕你耍花样。
命里有时终须有,命里无时要强求。 这是一个长生果的故事。...
在这里,武道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,而是切切实实的传承,经过与科技的对抗后,彻底融入了社会,有了各种各样的武道比赛,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! 楼成得到武道一大...
他曾是圣殿国王,四大洲只手遮天,却因心爱女人的背叛,险些命丧黄泉。为复仇,他踏上回归路。在酒吧昏暗的角落,有佳人绝色,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,就此展开...
盛夏不老不死了上千年,看尽了想到想不到的各种热闹。没想到,她却也成了别人眼里的热闹,在一群不靠谱参谋的参谋下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本闲初心不改,这本立志要写回言情了!...
由终点回到原点,洪涛又回到了他第一次重生前的时代,不过失去了三次重生穿越的所有记忆。假如没有重生过,没有记忆的金手指,他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?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高潮期,他是屹立在潮头的弄潮儿?还是被浪潮拍碎的浪花?他的记忆还能不能回来?江竹意还会不会伴着他这一生?金月在这一世里和他又有什么交集?小舅舅还会是那个妻管...
一个从边陲小城走出的少年,从修炼古老石碑内的神秘一式开始,一路高歌狂飙,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...